央廣網上海11月9日消息(記者丁飛 唐奇云)據中國之聲《新聞晚高峰》報道,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今天(9日)迎來首批社會團體觀眾,預計日均進館人數將突破25萬人次。不論你有怎樣的采購意向,濃縮了各個國家最精華元素的國家展無疑是吸引眾人的焦點。那么在這個被譽為小型“世博會”的場館內,記者又發(fā)現(xiàn)了哪些新亮點?各個國家想要傳遞出怎樣的文化符號?國際組織又有怎樣的“隱藏技能”?
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家展印度展館(央廣網記者 唐奇云 攝)
我們知道,國家展“只展示不成交”,除了中國外,81個受邀國家遍布五大洲,他們紛紛拿出的“看家本領”,在今天,吸引到了大量社會觀眾紛至沓來。
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“文化”的傳遞,成為不少國家的展示重點,就比如說這里,幾扇頗具伊斯蘭宗教色彩的清真寺形狀大門,整體風格黑、紅、綠的色調,正如這個國家的國旗所象征的過去、鮮血、和未來,猜到了嗎?這里就是阿富汗國家館,極具當地特色的手工地毯占據了這個館百分之七八十的展覽面積,阿富汗地毯行業(yè)協(xié)會理事長哈默德(Hamed)在現(xiàn)場熱情“科普”著“地毯里的阿富汗文化”:
哈默德:富有家庭一般都會擺放地毯,而一些不那么富裕的家庭也會放置一些稍微便宜一些的,另一邊展示的則是我們會掛在墻上作為裝飾用的地毯,這些都代表了當代阿富汗文化的一部分。實際上阿富汗地毯在世界范圍內也都受到歡迎,首先因為它們使用方便,易于清潔;其次,還有著獨特的設計感,靈感來源于伊朗和印度的一些圖案,相信能夠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愛。
無獨有偶,印度國家旅游部副主任蘇迪什娜·拉姆庫馬爾(Sudeshna Ramkumar)也重點提到了“文化”這個關鍵詞,她告訴記者,而通過最近幾天的觀察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中國朋友對于印度的歷史遺產和文化傳統(tǒng)非常感興趣。蘇迪娜認為,此次進博會成為搭建中印文化橋梁的起始,相信以后無論是在層次還是規(guī)模上,都能夠得到持續(xù)提升。
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家展阿富汗展館(央廣網記者 唐奇云 攝)
在場館的另一端,是世界貿易組織、聯(lián)合國工業(yè)發(fā)展組織、聯(lián)合國國際貿易中心這3個國際組織的展臺。別看這里的展位不大,裝飾也稱不上奢華,但是都是大有講究的,就拿聯(lián)合國國際貿易中心來說,他們從亞非拉地區(qū)組織的100家小微企業(yè),都在展臺前的宣傳手冊上分類歸置、清晰呈現(xiàn),這樣做有什么用呢?展臺前負責答疑的鐘天慧這樣說道——
鐘天慧:“如果說像旅游、教育這樣的,不會看到就有抓住眼球的感覺,所以需要有人站在這里向大家介紹。”
記者:“你們挑選的重點也很有意思,都是不發(fā)達國家的中小企業(yè)?”
鐘天慧:“對對,因為我們(ITC)做的是投資和貿易促進,所以找的就是那種最需要這種服務和對接平臺的一些國家、地區(qū)、以及企業(yè),幫他們增加了曝光度,同時也感覺增強了中小企業(yè)整體在經濟當中的競爭力!